
马来西亚庆祝国庆日,新华社图
前些日子,我们一行五人到马来西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访问。此行虽以学术交流为主,却像是一场期待已久的叩访。从论坛会场到街头巷尾,南洋温润的风中裹挟着多元文化的气息,而关于文化认同与家园故事的鲜活细节,就藏在一张张笑脸与坦诚交谈中,悄然浸润着我们的认知,让宏大议题落到了真切的生活实处。
初识南洋:“一带一路”的马来足迹
初抵马来西亚,关于“一带一路”的讨论便以多种形式映入我们的视野。
在拉曼理工大学(Tunku Abdul Rahman University of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简称TAR UMT)举办的“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国际研讨会上,多位马来西亚学者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对马来西亚房地产行业的影响、框架下的马中旗舰项目等议题,发表了专题研究报告。在拉曼大学(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简称UTAR),我们了解到其于2018年2月成立的“一带一路”策略研究中心专注于有关“一带一路”的舆情监测、咨询与相关培训,旨在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知识共享的核心平台。
马来西亚吉打州南部的瓜拉基蒂光伏电站。这座电站由中国广核能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所属埃德拉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运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新华社图
学术探讨之外,民间与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同样显著。马来西亚华人社区以及马华公会掌握的媒体(如马华公会控股的《星报》),普遍对这一倡议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务实合作,也为提升华人社会地位带来了新的机遇。
这种认同感,落实在具体的建设项目中更显真切。与我们同行的本地导游,谈起中国参建的吉隆坡地铁2号线和东海岸铁路等交通项目,总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这些钢铁铸就的轨道,仿佛正是“一带一路”理念在南洋土地上最生动、坚实的注脚。
南洋心影:割不断的中华情缘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普遍好感,是我此行最为直观的感受之一。
代表团的导游便是一例。他是一位祖籍福建的华人,以一口流利的汉语向我们娓娓道来其家族的跨海故事:他的祖父在马来西亚和中国福建各有一个家,依循着古老的季风规律,每半年乘船往返于两地之间,两个家庭虽知彼此,但是互不打扰,各自独立生活。他坦言深知中国发展迅猛,机遇无限,非常渴望回到从未踏足的祖籍福建去看一看。同时,他也流露出一丝忧虑,担心以自己的职业技能,未必能在中国顺利就业和生活。谈及中国商品,他赞不绝口,认为像海尔、美的等家电品牌物美价廉,性价比远超日本和欧美产品。
这样的亲近感并非个例。我们在一家本地小馆闲聊时,一位华人老者因听到我们讲普通话而主动攀谈。令人惊讶的是,他对我们几人各自的祖籍——江西、湖南、山西等地——如数家珍,尽管他从未踏足那片无比“熟悉”的故土。
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在品尝粽子。新华社图
这种友好态度在马来西亚中产阶级以上的华人群体中同样普遍。他们广泛使用微信、小红书等中国社交软件,中国的体育、娱乐、教育等多元信息也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拉曼理工大学的陈美颖教授的儿子即在中国留学;陈教授本人则是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忠实粉丝。此外,我们接触到的马华公会的几位中央委员,均对中国的茶文化与书法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经常前往中国选购茶叶、茶具和文房四宝,其办公室或书房内也悬有本人自题、名家馈赠或与中国政要交流所得的字幅墨宝。
教育选择方面,马来西亚华人普遍倾向于将子女送入收费高昂的私立华文学校,而非免费的官立学校。原因在于,华文中小学不仅教授中文,其他科目的教学难度也普遍更高。代表团的一位司机师傅感慨地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幼时因家境贫寒,无法接受正式的中文教育,只能进入官立学校就读,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如今经济条件改善,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华文学校,希望能够传承民族语言与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马来西亚华人都能讲流利的普通话,并且使用简体汉字。
作为马来西亚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马华公会创办的拉曼理工大学拥有超过29万名学生,并向所有族裔开放。但在代表团参观校园期间,目之所及的师生面孔几乎均为华人,其他族裔难得一见,学校餐厅也多供应中式饭菜。我们访问该大学时,恰逢校园歌手大赛正在举行,所有参赛曲目几乎都是中国最新的流行歌曲,歌手们发音清晰,情感充沛,令人感叹。歌赛之余,更有抖空竹等传统技艺点缀助兴,以及国粹文创市集同步开放,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萦绕其间。难怪校园里有不少“多讲英文”的提示标语,或许校方是希望学生平衡文化认同与国际视野,避免因过度沉浸单一文化而削弱跨交流能力。
隐形天花板:华人参政的现实边界
尽管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展现出强大活力,马来西亚华人在当地的政治地位却是有限的。拉曼理工大学学科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会计、金融、商业、经济、工程、建筑环境、应用科学、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大众传播、创意艺术、社会科学和酒店管理等,但缺少法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政法类学科。校方领导对此的解释是:作为一所华人主导、并以华人学生为主的大学,开设这类学科意义有限,因为华人极少进入政界,在警察等政府公务员系统中,难觅华人的踪迹。
这种族群分隔,很大程度上源于英国殖民时期实施的“分而治之”政策:将马来人限制在政府官员岗位,华人引导至商业领域,而印度人则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割胶工作。这项政策旨在分化族群,防止各个族群团结一致提出共同诉求。其影响深远,以致当今马来西亚的三大族群——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其事务往往由各自族群的政党和代表分别处理,民间社会的交融相对有限。
这种分隔在公务员体系中表现明显。尽管在1960至1970年代,非马来裔公务员人数曾占40%左右,但是因为商业机会较多,华人更加愿意从商,所以非马来人的比率逐渐下降,马来公务员比例随之上升。“马来化”的工作环境又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族群偏见,形成了非马来人“难进入、难适应、难晋升”的现状。
这是7月27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哥打基纳巴卢拍摄的马来西亚青年与体育部长杨巧双。马来西亚青年与体育部长杨巧双27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州首府哥打基纳巴卢表示,马来西亚欢迎与中国在体育及青年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期待通过深化人文往来,推动马中关系持续发展。新华社图
如今,各州仍有包括华人在内的非马来人公务员,包括军警系统内部,但是人数不多,约占10%至20%。访问马六甲州敦霹雳研究所(Institute Tun Perak,简称ITP)时,我们亦了解到,马六甲州政府中几乎没有纯种华人(但有不少马来人与华人的混血后裔,又称“峇峇娘惹”)。
不过,由于马来西亚的中央部长与州首长等职务通过选举产生,华人政治领袖并不鲜见。
郑和航海: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寻根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仅流露于日常,更清晰地体现在他们对共同历史的追寻上,其中对郑和历史的珍视令人印象深刻。不少学者毕生致力于相关研究,力图证明华人并非后来者或殖民者,而是最早来到马来半岛的族群之一,与马来人一样在此拓荒、捕鱼,秉持和平共处的原则。
马六甲州敦霹雳研究所近期正专注于“镇国山碑”史迹的考察。据其负责人穆罕默德·艾努丁·伊斯坎达尔·李(Mohamad Ainuddin Iskandar Lee)教授考证,郑和护送“镇国山碑”抵达马六甲的确切时间应为公元1405年,到2025年恰逢620周年,马六甲州政府届时将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
这是2018年6月9日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拍摄的郑和船队再现场景。 新华社图
同样致力于此的还有郑和文化博物馆馆长李培峯。他毕业于印尼雅加达大学,坚信对于郑和本人、“官厂”遗址、三宝进香等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能够反映中国与东南亚深厚的历史亲缘,印证郑和远航对马六甲王朝乃至整个东南亚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有力驳斥部分西方学者所谓“中国的海上帝国主义”“中国明朝殖民东南亚”等论调。
归来杂思:几点不成熟的观察与建议
归来数日,南洋的阳光仿佛仍在肩头。此行所闻所见,如同散落的珍珠,在此刻被串联起来,凝结为以下几点思考:
在教育领域,中马合作已展现出温暖而积极的“双向奔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创设已是一个良好开端——据了解,不少当地华人学生为争取入学机会,甚至愿意休学一两年等待学校正式招生,这充分印证了此类合作的巨大需求潜力。建议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中国高校探索与马方合作办学的新路径,在东南亚地区增设高层次高水平的“郑和学院”或“孔子学院” 。
顾客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家泡泡玛特商店内选购商品。新华社图
在经贸领域,中国品牌在南洋的叙事也正悄然书写。尽管海尔、美的等家电产品以物美价廉受到认可,但在汽车等大宗消费品领域,马来西亚街头仍以本土汽车Perodua和Proton以及日本车为主,中国品牌汽车的能见度不高。建议加大对马来西亚市场的调研力度,推动更多有竞争力的中国本土品牌,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出口马来西亚,开拓并满足当地市场。
在学术领域,郑和航路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共同记忆。马来西亚的研究机构多与福建、广东等地方研究机构合作。应当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具有全局性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其出发点在江苏太仓。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相关研究力量,支持更为系统、深入的郑和研究。这样不仅能丰富历史认知,更能通过挖掘共同历史记忆,进一步印证我国在东南亚地区投资与建设的和平性与正当性,有效反驳所谓“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的不实言论。
在华人社群方面股票配资排排,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与东帝汶在内的东南亚群岛国家,普遍拥有数量可观的华人社群。他们在文化乃至身份上亲近中国,且多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历史上也曾不同程度面临不公正待遇。建议在政党、社团或商会等多个层面积极推动这些国家华人社群之间的团结与联系。短期内,这一协同互助网络不仅能为我国商品出口与对外投资提供宝贵的市场信息与便利条件,也能作为维护我国岛屿主权与海上安全的重要依托;而从长远战略视角来看,这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为广泛而深厚的同胞力量。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