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人都在关注这个案子。9月23日,全国首例“性侵工伤认定”劳动争议庭审在天津开庭,未当庭宣判。当事人丽丽穿着受害时的衣服出庭,说“这身行头曾是耻辱,如今是战袍”!这话道尽了她两年维权从伤痛到获法律承认的艰难。
崔丽丽曾是某车企销售总监,年薪过百万。2023年,公司派她出差应酬,醉酒后遭公司实控人性侵,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更匪夷所思的是,施暴者王某被判刑后不久,公司反而以“旷工”为由将治疗期的她开除,还死活不承认这是工伤。
这场维权路走得有多难?她整理了258页证据,从刑事审判、工伤认定、行政诉讼,一路走到现在的劳动争议庭审。
2024年4月,施暴者王某因强奸被判4年;12月,人社局认定这是工伤;2025年8月,工伤认定正式生效,这起案件也成了国内首例职场性侵算工伤的案子。早在2025年3月劳动仲裁就判了,公司要赔她113万停工留薪期工资,还得恢复劳动合同。但到9月开庭前,崔丽丽只拿到2万多。所以这次开庭,就是要解决之前没谈拢的“停工期间的工资补偿”问题,她还追加了50万元的赔偿诉求,要求公司支付直至2025年9月22日停工留薪期结束的工资。她丈夫说,庭审还算顺利,双方都交了新证据,这次双方既是原告也是被告。
这案子的突破意义,首先在法律上。公司上诉时称,这份工伤认定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没满足“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因工作原因”三个条件,还主张“劳动者醉酒不得认定工伤”,想让法院撤销认定。法院和人社局的回应堪称经典,将出差宴请认定为“工作场所延伸”;认定精神创伤同样是工伤,打破了“工伤只算身体伤害”的固有认知;驳斥了“醉酒阻却工伤”的借口,明确指出受害的根源是施暴者的加害,而不是受害者的状态。这一下就把法律边界捋清了,意义特别大。
往深了看,这案子戳破了职场的灰色地带。有多少所谓的“商务宴请”,其实是权力压迫的幌子?有多少企业把职场性侵当成“私人纠纷”逃避责任?崔丽丽的抗争为无数沉默的人指明了路,当企业失职,法律能成为最硬的后盾。但我们也得思考,工伤认定生效后,为什么赔偿到位还这么难?这说明,胜利不只是“认定”,更是“执行”。
我挺心疼像丽丽这样的女孩或男孩,如此热爱工作的优秀职场人,因为施暴者的恶行,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职业梦想全碎了。希望“丽丽们”能早点走出阴影,回到自己喜欢的事业里。
最后想说,这次案子的意义,远超出崔丽丽个人。职场不该有“沉默的伤害”股票配资排排,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丽丽和丈夫有句话,特别想分享给大家:“想对关注此类案子的朋友说,大家伙儿都勇敢起来,只有抗争,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