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尼斯这个国家,在许多人眼里,意味着突然、突兀、突现……总之相当陌生,人们甚至搞不清它究竟在亚洲还是非洲,抑或欧洲。然而,世界历史上几桩突出的事,恰恰都与之相关,比如腓尼基人、迦太基、汉尼拔……
通常是这样:历史学家把腓尼基人看得很重,文化学者把迦太基看得很重,军事评论员把汉尼拔看得很重,而平头百姓则更多地通过进口软籽石榴,知道了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国家。
到突尼斯旅行、游学或工作,人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它的地理位置:地处北非,濒临地中海,与意大利、希腊、法国、西班牙隔海相望,其国土面积与接壤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相比起来,仿佛中国的宁夏与接壤的甘肃、内蒙古那样,显得有点袖珍。
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曾经载入史册的宏大叙事如腓尼基人、迦太基、汉尼拔,早已灰飞烟灭,渺不可追——腓尼基人,一丁点痕迹也没留下;迦太基城,乃是被罗马人摧毁后新建的城市;汉尼拔的神勇故事,则均发生在欧洲。
既然如此,突尼斯还有什么能让旅行者期待的旅游目的地呢?当然有,我以为蓝白小镇可算一个。
突尼斯总人口1200多万,其中90%以上为阿拉伯人,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主要是逊尼派。可以想象其文化的单一性。然而,蓝白小镇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且融合得恰到好处,实在出人意外,令人赏心悦目。
蓝白小镇是个俗称,正式名称叫西迪·布·赛义德。地名即人名,源自一位13世纪的伊斯兰教苏菲派修士——他在此建立修道所,吸引了众多信徒和艺术家;其陵墓也置于此处。
小镇坐落在突尼斯市东北约20公里处,地中海沿岸;最高海拔约100米,可大角度俯瞰湛蓝的海湾,甚至还能远眺迦太基遗址;房屋沿山势错落分布,略带坡度的鹅卵石街道蜿蜒曲折,形成了独特的滨海悬崖景观,令游客略费脚劲却不觉疲劳。
旅游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突尼斯蓝白小镇、希腊圣托里尼、摩洛哥舍夫沙万,三足鼎立,为蓝白相间建筑风格之翘楚。
然而它们又“和而不同”,粗略概括一下:圣托里尼质朴,舍夫沙万灵动,蓝白小镇精致。具体而言,蓝白小镇的蓝,主要呈现在窗棂装饰和挑空阳台,灌注于繁复的几何图案和文字装饰的铁艺设计之中,花哨但不失严谨,一切都在规矩之中。它不像圣托里尼、舍夫沙万那样漫天泼撒,仿佛不慎踢翻了颜料桶,一任蓝色到处流淌,无孔不入。
当然,你也可以发现,相对而言,蓝白小镇整饬,舍夫沙万率性,圣托里尼粗粝。值得一提的是,蓝白小镇建筑风格虽说看上去整体较为统一,而在细部,则非常容忍异国风情的纵情渲染:精雕细琢的马蹄形圆顶拱门配粉红灿烂的非洲凤仙花,那是西班牙情调;铁艺窗棂的花样,满是阿拉伯元素;色彩调配时尚,反映出法国人的浪漫格调;挑空阳台,属于意大利人钟爱的小夜曲艺术空间;房屋结构,则蕴含希腊“麦加仑式”(主体为长方形平面等)的意味……只须细斟慢酌,人们总能发现其中还有拜占庭或奥斯曼帝国时期的痕迹,比如两三层别墅式结构。
百花齐放,各自为政?不存在的。突尼斯政府规定小镇建筑必须保持历史原貌,维护小镇建筑外观的一致性,禁止擅自改造。
蓝白小镇之所以一以贯之地让多元文化共生共存,关键在于外来移民和殖民者充分尊重历史遗存:从最初的伊斯兰社区,到安达卢西亚(今西班牙)人为躲避宗教迫害远渡重洋择此安家;从18世纪奥斯曼帝国形成建筑主体,到19世纪法国殖民者加以扩建;从旧时的土黄色,到因当地盛产石灰且适应炎热气候,法国男爵罗德尔夫建议将所有建筑粉刷成蓝白色……蓝白小镇终成世界级旅游圣地。
这里是著名艺术家与作家聚集、寻找灵感之所,画家奥古斯特·马科尔、保罗·克利和作家如米歇尔·福柯曾在此居住,故而此地至今弥漫着浓厚文艺气息。
蓝白小镇当然有许多地方可以细细欣赏、咀嚼实盘配资app,我只是强烈建议你不要错过“草席咖啡馆”(Café des Nattes)。这家历史悠久的咖啡馆以薄荷茶和草席座位闻名,环境自然也是一等。坐上一小时,喝杯薄荷配松子茶或咖啡,心旷神怡,尤其是你在那里能够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体验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包容和融合。
富深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